English

信箱

2000-01-2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吕同六 我有话说

编辑部:

陈鼓应先生的《悲剧哲学家尼采》(三联书店,一九八七年)是一本流传很广的书。该书一开头就在讲尼采的生活和著作的,谈到了瓦格纳的音乐。音乐家瓦格纳是尼采的朋友,他的名字应该是Richard Wagner,但书上印的却是“华格纳(AdolphWagner,一译瓦格纳)的音乐”(第15页)。这里显然是弄错了。

AdolphWagner绝不是音乐家瓦格纳。那么这是哪一个瓦格纳呢?翻一下辞典就清楚了。这个瓦格纳生于一八三五年,死于一九一七年,是一位德国的经济学家,他和尼采毫无关系。

把音乐家瓦格纳写成了经济学家瓦格纳,很可能是因为作者没有记住音乐家瓦格纳的名字。西方人的姓名一般都很长,又都分开写,我们中国人对此不习惯,常常只记住姓,不大去注意记住名,这就难免会闹张冠李戴的笑话。看来还是要把姓和名全记住才好。不过全记住也真的很难。我想倘若记得不准确,在出书和写文章的时候,也不妨勤快一些,查查辞书,核对一下。李醒尘

编辑部:

拙文《达·芬奇是谁》刊出后,引发了反响。一些从事外国文学的朋友说,过去也曾把达·芬奇误为姓。方舟子先生在信中对纠正把达·芬奇当作姓的误解,表示赞赏,但他断言,“西人”对于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的称呼有各种用法,甚至有“干脆称之为‘芬奇’的”,而其中“以daVinci最为常见”,并列举美国的一本畅销书书名、一本儿童课外读物书名和一个四人合唱队的名字,作为佐证。

笔者写那篇短文之前,曾查阅意大利权威的辞书、工具书和学术著作,讨教一些学者,拜读了方先生的信后,又作了一番调解,觉得需要澄清一些新的误解,再次申明这样的观点:在这位文艺复兴巨人姓名的用法中,只有“莱奥那多”、“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为规范用法。

口说无凭,且举部分例子。

其一,《意大利大百科全书》第20卷,收“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条,释文极详尽;第35卷收“芬奇,莱奥那多·达”条,释文仅一句话:“见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条”。

其二,意大利和法国联合出版的7卷本《里佐利-拉罗斯插图本百科全书》,不按条目编排,而采用论述文体,在第7卷《艺术·建筑卷》行文中,或使用“莱奥那多”,或使用“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,未见一处采用“达·芬奇”或“芬奇”。

其三,都灵埃依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9卷本《16世纪艺术文论》,几乎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艺术理论领域经典著作之大成,其中第1卷《概论》、第2卷《绘画、雕塑和音乐》、第9卷《色彩》,全在“莱奥那多”名下,分别用很大篇幅选收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相关著述。

再举几个90年代的例子。罗马大学文学系费隆尼教授在所著4卷本《意大利文学史》(1995)的第2卷中,设专门一节“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。文中共11次提及我们的艺术家,行文开头一句用“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,其余10处,均用“莱奥那多”。

著名的《加藏蒂最新艺术辞典》(1993),只收入“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条目,“达·芬奇”或“芬奇”均未收。同一出版社的《最新文学辞典》亦然。

1996年,罗马牛顿出版社出版由著名学者皮尔迪校订的一部主要著作:《莱奥那多:绘画论》。书中附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、作家瓦萨里撰写的《莱奥那多传》。这是《绘画论》最新、最完整的版本,皮尔迪教授在其长篇序言中,只采用“莱奥那多”的称呼,无一处能见“达·芬奇”或“芬奇”的踪影。

可见,方舟子先生所谓“西人”“也有跟我们一样称之为‘达·芬奇’,或干脆称之为‘芬奇’的”,是站不住的说法;而所谓“在一般用法中,以daVinci最为常见”,在权威的辞书,工具书和学术著作中更难找到根据(莫非意大利人不属“西人”?)。

当然,其他国家的辞书、工具书也不乏参考的价值。笔者查阅了一些享有盛名的法语、英语辞书和工具书,结果很有意思。

法国《小拉罗斯辞典》1922年版,列“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条,注明“见芬奇条”。但1979年版却来了个颠倒,在“芬奇”条后注曰:“见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条。看来,方先生所云“并没有见过外国专家出来纠正‘谬误’”一说欠妥。

同样,6卷本《大拉罗斯辞典》(1962)、《小罗贝尔辞典2》(1983),均是在“芬奇”条后注明:“见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条。

在英语辞书中,《韦伯新世界百科全书》第9版(1990)、《牛津参考词典》(1986),都只收入“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条。

提出达·芬奇的译名问题,笔者无意纠缠历史,去对以往出版物中不规范的译法大动干戈,进行纠正;而只是着眼未来,照顾现实,建议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规范译名:今后,leonardodaVinci可译为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。在辞书、工具书和文献检索中,列“莱奥那多”或“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”条,在释文前注明“旧译达·芬奇”;同时,保留“达·芬奇”条目,但用句话标明:“见莱奥那多条”,或“见莱奥那多·达·芬奇条”。

实行这样的建议,实在只是举手之劳,完全谈不上“做大规模的修正”。不是么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